追忆似水年华:记“两会”校友重返燕园

同往年相比,今年的“两会”校友返校活动特意增加了巡游参观校园的环节,为代表们的返校日程平添一份新鲜。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这些校友们对于母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来到北大,总有一番别样滋味在心头。”

图书馆:北大学风本色不改

环境舒适,设备完善的图书馆所勾起的不仅有对曾经艰苦读书条件的感叹,更多的是对占座的记忆犹新。樊锦诗代表笑着告诉记者,在她读书的年代,同学们为确保获取安静思考的空间,每日早早起床,争先恐后地跑到图书馆,将书包丢在自习区的座位上,然后再风尘仆仆地赶到食堂或教室开始一天的生活。占座的书包一旦离岗,马上会入主一位新同行……

其实今天的北大学子何尝不是如此呢?天道酬勤,图书馆的占座“牛人”们已经或正在成就自己的辉煌。而莘莘学子将优良学风代代相传,正是历经沧海桑田的北大图书馆永葆魅力的秘诀所在。

宿舍:喜新不厌旧

宿舍楼是代表们最为怀念的地方,尽管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它们今天的形态足以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而那曾经光彩照人的34、35楼早已容颜不再,不过大家仍可从细微处发现当年留下的影子。

今天校方安排代表参观的是两座风格迥异的宿舍楼:刚刚落成的40男生楼和饱经沧桑的35女生楼。前者有大使用面积的敞亮房间,宽阔的阳台和惬意的楼内自习间。如此舒适的居住环境无疑令代表们流连忘返,遥想当年拥挤不堪的小小陋室,不禁感从中来,盛赞学校对学生居住条件的大力改善。35楼表面上看起来和当年没有什么分别,然而走进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这“旧瓶”里面装的是“新酒”,尽管相形之下旧楼的居住空间略显狭小,没有阳台,楼道成了各式服装的展览会,然而必备的设施应有尽有,古朴幽静的建筑比起新楼更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许校长本科时代的同班同学朱作言代表在参观35楼后表示,尽管一些学生可能对分配到旧楼居住感到不满,但能在年轻时代过得艰苦一点,对一个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生活体验。在经济困难时期读完大学的每一位代表对此都深有体会。

食堂:最熟悉的陌生地

食堂带给“两会”校友的感觉颇为复杂。说它们熟悉,是因为那里依旧人满为患,热闹非凡。说它们陌生,则是由于那里发生了太多变迁:人手一只的搪瓷盆换成了餐饮中心统一提供的公用餐具;手工记录用餐次数的饭票被机读卡所取代;站在售饭窗口的是售货员而非值班学生;花样繁多,营养美味的菜肴使学生比当年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大家再不用到“大饭厅”里站着吃饭,只要避开高峰时段,每个人都能找到惬意的座位安享美食。

校友先后走访了学一、农园两座食堂。学一是最像当年“大饭厅”的食堂了,不少代表担心如此拥挤的状况会否影响同学正常进餐,当得知学校近期将在宿舍区加开临时售饭窗口时,忧虑也就随之化解了。最后,校友们还在农园食堂回味了一番在食堂就餐的美好感觉。

时间有限,校友们无暇走访更多的场所,不过,图书馆、宿舍、食堂三点连成一线已经代表了他们当年在校园里生活的绝大部分,在匆忙的旅途中,他们回想起曾经那商店门口的黑板报——他们获取消息的唯一窗口;他们怀念代表学校出征各种比赛的管弦乐队和篮球队——早期的社团组织。相比之下,今天我们有热闹的三角地,水漫金山的BBS,有如火如荼的百团大战……每个时代的北大学子都会在燕园里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特殊记忆。而传承不变的是每一代北大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正是这亘古不变的精神之花让我们的北大历久弥新,青春常在。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