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孙玉春:将赤诚化为动力,以热爱回应期待

孙玉春,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口腔修复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江学者。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面上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奖状,大大小小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门类丰富的专业书籍……这里的一切见证着孙玉春带领团队攀登科研高峰的点滴,努力在此浇灌出累累硕果。

此次获评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孙玉春表示,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激励他继续求索,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中国乃至世界口腔医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奔赴梦想,无心插柳柳成荫

小时候的孙玉春认为家乡的“赤脚医生”是很神奇的存在,“那时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他却能凭借医术治愈严重的疾病”,那种“妙手回春”的魅力让他第一次对医学产生了向往,让人们长久、有质量地生活也成为了他的愿望。

除了对医学的追求,孙玉春还对机械工程有着很强烈的兴趣,“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拆解闹钟、电表这类东西,用拆解下来的零件做玩具大炮是我最大的爱好”。

兴趣与热爱让他的目标逐渐明晰,更指引着他发奋学习,最终得以进入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的口腔医学专业。不过那时我国的口腔医学还没有发展起来,大家对口腔问题也不算重视,因此一开始孙玉春有些失落,“在我的认知里,做手术才是医学的本质”,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他发现口腔医学,尤其是他主要从事的口腔修复学与工程技术和材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刚好与自己的初衷不谋而合。

专业学习的逐渐深入,让孙玉春深感北大口腔医学名声在外,自己作为其中一员更不能懈怠,“我想做些对口腔诊疗和患者福祉有意义的事情”。博士期间,曾有一位全口牙缺失的老人慕名找到孙玉春,当时的情景他至今历历在目,谈起来依旧会眼眶湿润:“老人辗转全国多地求医无果,只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这里,当时她满嘴没有牙齿,说话也不清楚,为了排号颤颤巍巍地站了将近一小时,最后还晕倒了,她跟我说,‘孙大夫,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好好吃过饭了,我真想好好吃一口苹果’,我们于心不忍,便与其他患者协商,为她额外加号,终于帮她做好了假牙。看到她治愈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各种食物,笑起来像小孩子一样灿烂时,我也感受到巨大的快乐和成就感。”

早年间的诊疗经历,不但让孙玉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让他真切地发现了口腔修复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经典理论和技术可以颠覆性创新的地方,这为他以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锚定了方向。

追求卓越,不破楼兰终不还

21世纪初,中国的口腔行业迅速崛起,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玉春亦踌躇满志,迫切地想要顺应时代潮流有所作为,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他却发现我国在世界口腔行业中日益凸显的劣势:欧美国家垄断着核心尖端技术,我国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追赶。孙玉春回忆,在那时,即使他们带着很有价值的方案向外国企业提出合作,对方也会嗤之以鼻,认为中国人提出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2012年,孙玉春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一位德国教授也对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但到现在为止全球市场上一款中国研发的口腔产品都没有。

这样的经历驱使着孙玉春从实际的临床问题出发,不断攻关创新,同时积极与国内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截至目前,孙玉春发明的很多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领域的空白,国内的很多科研成果以及产品已经在实际上超越了国外同行,成为行业中的“领跑者”,多年来外国企业产品在我国形成垄断的局面也早已被打破。

孙玉春课题组合影

从业以来,孙玉春将“以患者为本,施医者仁心”作为工作宗旨,带领团队从“0”(做好预防,不得病)和“1”(一次治疗解决问题)两个方向出发,致力于开展口腔数字化智能化诊疗与口腔健康长效维护两个方面的自主创新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团队研发的“功能易适数字化全口义齿”系统,推动了我国口腔数字化技术从“跟跑”转变为“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式技术升级,真正让“中国方案”走向了世界。“全口义齿患者的年龄段大多集中在中老年,因此在保障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治疗时间和次数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在2017年推出此产品时,尚且需要花费一天半才能为患者制作出一副假牙,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2024年我们可以仅用2.5小时就让没有牙齿的患者戴上假牙,未来,我们还将不断改进技术,力求半小时之内实现制作假牙的目标。”孙玉春介绍道。

此外,团队还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牙齿问题(如重度磨耗、牙周病、酸蚀症等),研发了“极薄强韧氧化锆贴面技术”。这项技术通过隔绝外界刺激,有效缓解牙齿敏感症状,同时避免因机械、物理和化学刺激对牙齿造成进一步伤害。目前,该技术已在美日两国投入使用,并在国内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计划通过临床试验逐步推广,以满足中老年人群的口腔保健需求。

实践证明,不断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突破没有白费:第48、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卫健委第一届医学科技创新大赛医研组金奖,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首发专项2012—2023年第二批十大成果……在许多的荣誉与奖项背后,孙玉春表示,他不断追求领先并没有什么功利性目的,而是秉持着为更多患者服务的目标:“对我而言,科研的最大驱动力是如何想办法让这些技术向更多患者普及。我希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专家经验转化为科技动能,快速提升基层和年轻医生的诊疗水平,更大范围地优化患者的就诊体验。”

孙玉春获得过的部分荣誉证书

回望筚路蓝缕的20多年,孙玉春认为,支撑自己坚持从事口腔医学这一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关键,可以概括为兴趣、理想、博学、坚持四个关键词,这也是他在给学生讲授思政课时经常强调的内容。他认为,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执着追求,让他树立成为世界领先的口腔医学专家的目标。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孜孜以求地开拓知识的疆域,形成跨学科思维,最终怀揣着“带着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教学相长,润物细无声

孙玉春介绍,自己目前带领着一个100人左右的校企联合科研团队,其中有医学、计算机、机械工程、合成生物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博士生,这为团队进行跨学科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思想作指引,让团队成员在实践对应技术的同时,将临床经验融会贯通,从而产生真正创新的思想以及科研成果,实现“医工交叉”的目标。

与自己追求卓越、争做行业先锋的想法相似,孙玉春对学生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很多学生在面试时都会说,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北大口腔毕业生,但我更希望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北大口腔毕业生。”他常用《论语》中“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这句话来激励学生,以期大家在科研生涯的起步阶段即为自己设定一个高标准。在随后的科研过程中,孙玉春也会全程监督,并通过每天组会的汇报内容,不断纠正他们的科研逻辑,帮助他们明确创新点,从而带领他们逐步增强创新能力,这也实现了孙玉春“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率先垂范,任重而道远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在不惑之年加入党组织的孙玉春,回忆起入党的心路历程,他认为,自己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了解、认同,才选择坚定地加入其中的。“入党意味着接受更严格的要求,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在一个更高平台上,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加入党组织,能让我更明确地将个人科研、管理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民口腔健康需求紧密结合,赋予专业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伟事业中。”

成为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后,孙玉春也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支部建设方法:例如,开创“强基”“扬帆”“腾云”三步走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部成员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参与学术讲坛、行业交流、高层次学术活动等方式,提升思想境界、科研能力以及学术影响力。

孙玉春还在会议室设置了红色学习角,希望用书籍从不同角度加深大家对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并逐步形成为口腔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精神。《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孙玉春很喜欢的一本书,其中对不同典故的独到理解让他受益匪浅,他也经常把书中的很多典故作为教育学生和鞭策自己的核心依据。

此外,孙玉春定期组织支部成员前往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口腔知识讲座,还会在每年“全国爱牙日”带领支部前往社区进行义诊服务,积极推广口腔医疗保健知识,并借此发现更多存在于百姓群体中的口腔问题隐患,为科研提供更多启发。

展望未来,孙玉春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他希望继续带领支部成员在口腔数智化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性进展,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将科研选题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临床重大难题,把论文写在服务人民口腔健康的事业上,同时带领党支部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模式创新,提升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推动成员们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共同为国家口腔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孙玉春,现任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口腔修复学教授、主任医师、知名专家,长江学者、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口腔专委会理事长(主任委员),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智能技术和装备平台”负责人、国家卫健委口腔数字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口腔数字化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组专家、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特聘PI(主任:王松灵院士),美国电气工程协会(IEEE)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数智仿生诊疗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与转化,从事相关研究20余年,发表论文250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6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62项(含PCT19项),已授权66项,转化专利84项(含受理)。主持国自然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3项,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21~2035)》、国际期刊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ranslational Dental Research委。原创成果被国家级规范化教材《口腔修复学》(第3版,编委)收录,这也是该系列教材首次编入“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成果一等奖(7/10)。带领团队开展国内外技术培训交流100余场次,覆盖23个省份,学员2万余人次(含线上)。

专题链接:2025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