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平之声”——北大留学生积极学习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的重要精神(一)

编者按:2025年7月29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希望各国青年朋友们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一起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场思想与文化的盛会中,200多位北大留学生克服暑期假期的时空阻隔,以演职人员、志愿者、观众等身份深度参与,以热忱与行动诠释了青年对和平使命的担当。更令人感动的是,从学校大会现场到“知·行计划”的实践课堂,北大留学生们第一时间积极学习习近平主席致信的重要精神,从课堂讨论、跨文化交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自身点滴经历出发,讲述对和平的理解,分享对中国文化的多元体悟,更以青春之名,传递“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和平之声”,见证青年如何以学习为桥梁,以行动为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蓬勃力量。

顾凯文(COOLEY, GAVIN),美国,艺术学院本科生

习近平主席在致信中指出:“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让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共鸣。在北大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中,我切实感受到青年是推动世界交流、促进和平合作的桥梁。在共同学习、探讨、创造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青年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行动力。我相信,这种交流和理解如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大,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正是当代国际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我认为,和平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共同价值之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全人类共同争取与维护的成果。没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教育、科技、经济乃至基本生活都无从谈起。

我深信青年在维护和平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在北大的课堂中,尤其是在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课程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战争、冲突与和解的案例,也深刻体会到,和平依赖于制度的建设、文化的尊重和对话机制的建立。我见过很多北大的同学通过志愿服务、跨国项目、线上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相互理解。这种普通人层面的文化沟通和认知融合,正是构建持久和平的土壤。

和平的内涵还意味着尊重文化差异,追求制度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中国文化自古强调“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价值观。这种思想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主张和平共处的精神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文化自信与开放态度之上的。通过孔子学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正在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温度。而我在北大亲眼目睹了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在诗词、书法、饮食、服饰等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这种文化认同的建立,比任何一次外交访问都更有力量。

柯亦兰(KLISHAUSKAITE, IAROSLAVA),俄罗斯,新媒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给了我许多重要的启示。习近平主席在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中强调,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句话看似是在强调一个理所应当的概念,但实际上是要让世界青年群体能够理解“和平”这个词语的重量。我们并非生活在完全和平的年代,正因如此,和平大会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让我们得以思考和平的意义,在交流中看到世界的多样性,还让我们了解到那些不如我们幸运、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遭遇。只有当青年人真正懂得战争有多么可怕,才会珍惜和平。

“和平”是什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如何实现和平”,这个问题则更为复杂。我认为,和平的首要条件是相互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中存在许多与“和平”相关的观点,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儒家和道家。儒家的重要理念之一“和而不同”,主张通过尊重多样性而非暴力来解决冲突。道家则提出“无为”的概念,即不通过斗争达成目标,不战而胜。所有这些理念都影响了中国当前的政策。即便是在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孙武也强调“上兵伐谋”。正是基于这些古老智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4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核心正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从古至今,“和平”的主旋律在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

梁恩宁(YANG, EUNYEONG),韩国,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全球人才与思想交流的重要枢纽。我在北大求学期间,有幸与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学生,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主席在致信中强调的“思想交流”“增进了解”和“收获友谊”的重要意义。青年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更是一种促进理解、包容与和平的实践。北大的校园本身就体现了这种多元与开放,青年人在这样的平台上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理念,也是在为世界和平打下坚实基础。

在我看来,和平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体现。和平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矛盾或分歧,而是在矛盾面前,人们能够以尊重、体谅和相互退让的心态去处理问题,努力维护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和平往往从语言开始,延伸到行为,从个人影响到群体,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蝴蝶效应”。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避免让他人感到不适;也会在与人相处中主动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正是和平意识的体现。因此,和平不仅仅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状态,更是一种源于个人内心并需要长期培养的品质。

我越了解中国文化,越觉得它神秘又令人敬佩。中国文化在文学、陶艺、建筑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感,在武术中则体现出中国人对节制、自律与精神修炼的追求。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叹于中国文化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意涵。每当我以为自己理解得差不多了,又会发现新的层面,这也让我逐渐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中国文化也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复合体,由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是最有代表性的跨文化环境。此外,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例如儒家、道家与佛家的智慧,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我始终不敢轻易说“我了解中国文化”。我所认知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它真正的深度,还需要更长时间的体会与思考。

林黛玉(JERVIS HIDALGO, ISABEL MARIA),厄瓜多尔,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主席的致信充分肯定了青年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和平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希望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能成为思想交流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平台,以促进和平发展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始终倡导国际合作,将促进和平作为核心目标。

像我这样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在世界顶尖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培育下一代和促进国家间合作的重视。年轻一代拥有塑造未来的力量,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在培养未来领导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思想、与同龄人进行有意义对话并建立持久关系的平台,通过行动将习近平主席的愿景变为现实。

和平首先意味着没有冲突和暴力,但坦率地说,我认为和平远不止于此。和平需要为个人发展、合作、相互尊重和正义提供保障。我来自厄瓜多尔,官方记录显示最后一场战争结束于我出生的那一年——1995年,但我并不认为厄瓜多尔的生活特别安全或和平: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类似,厄瓜多尔仍然面临着贫富差距巨大、贩毒、犯罪率高以及司法体系效率低下的问题。和平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战争的缺席。一个和平的国家应是这样的:个人人权得到尊重,医疗和教育实现普遍覆盖,人们不会因性别、种族或阶级而受到压迫,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并公平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平并非一种结果(即战争的结束),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建立社会纽带,努力实现摆脱暴力的自由。仅仅让自己的国家实现和平是不够的。只要我们对人类苦难视而不见,只要系统性战争与暴力依然存在,所有人的和平便面临威胁。因此和平必须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这正是此次世界青年和平大会所发出的愿景。

专题链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