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信息来源: 国际合作部
文字:宋泽薇| 编辑:晏如 | 责编:山石人物简介:思玥(RODRIGUEZ CAO,ISABEL),来自西班牙,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2025级预科生。精通俄语、西班牙语,擅长油画。
语言的调色盘
思玥的生命轨迹,自诞生起就横跨着斑斓的文化经纬。母亲的中国血脉、父亲的西班牙基因,再加上在莫斯科生根的成长岁月,让她的生命里始终流动着三种母语的韵律——俄语的沉郁厚重、西班牙语的热烈奔放,以及汉语的温润内敛。这三种语言像三扇窗,为她打开了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
思玥幼时照片
在思玥的生活里,语言从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清晨在莫斯科的学校里,俄语是她与课本、同窗对话的日常;傍晚回到家中,父亲的西班牙语又会自然地漫过家庭时光;而母亲作为汉语教师,更让平仄顿挫的汉语韵律早早浸润了她的童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思玥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自律习惯,白天在俄罗斯学校完成课业,夜晚还要准时登录西班牙的线上课堂。久而久之,俄语与西班牙语如同她的左右手般自如,“学校里的英语必修课,也算用得顺手。”她轻描淡写的语气里,藏着多年积累的从容。
思玥(右一)参加高中毕业典礼
去年夏天,成为思玥与汉语“深度相拥”的起点。在此之前,她听得懂母亲与姥爷的家常对话,那些带着独特表意逻辑的方块字,始终在她心头萦绕着奇妙的吸引力。“每个字都藏着自己的故事,太神奇了。”这份热爱推着她开始一笔一划地描摹,从横平竖直到偏旁部首,那些曾经陌生的字符渐渐在指尖变得亲切。仅用两个月时间,她便在去年10月顺利通过HSK三级考试。
从北京访客到燕园学子
思玥与中国的联结,早在童年记忆里扎下了深根。“小时候每年都要跟着妈妈来北京看姥爷,胡同里的吆喝声,餐桌上家人做的饺子,都让我觉得像回家一样。”即便后来因学业繁忙与疫情阻隔,多年未踏足这片土地,那些温暖片段依然清晰如前。
思玥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尝到第一口西红柿炒鸡蛋时的惊喜。原来最简单的食材能碰撞出如此鲜美的味道;也总念着烧茄子的酸甜、扬州炒饭的香糯、香辣牛肉面的麻辣鲜香。母亲亲手泡制的茶叶中蕴藏着清冽的回甘,这也让她早早爱上了中国茶里藏着的时光滋味。这些零碎的记忆碎片,在她决定系统学汉语后,渐渐拼凑成对中国清晰的向往:一定要到中国去,到最顶尖的学府里深度学习汉语。申请北大的过程,她走得踏实而坚定。阅读完申请指南后,再将所有材料列成清单逐一核对。现如今,母亲因照料身体欠佳的姥爷留在北京,这份血脉相连的牵挂,也成了她在异乡最温暖的港湾。
思玥幼时穿着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的衣服学习
画笔与文字的共舞
除了语言,画笔是思玥另一张表达自我的名片。中学时在莫斯科专业美术学校的四年,她每天要投入四个小时练习油画,画布上的光影流转、色彩碰撞,让她练就了对视觉世界的敏锐感知。学校常举办学生作品展,在那些安静的展厅里,她看着自己的作品与师长同窗的画作并肩陈列,“我们从不开设竞赛,对真正热爱绘画的人来说,艺术没有输赢,只有是否愿意继续精进。”后来转去侧重文化课的高中,是她主动作出的选择。“美术学校给了我发现美的眼睛,但我想让数学、英语这些基础学科更扎实些。”这种对知识的均衡追求,恰如她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
思玥对大学生活的期待纯粹而热烈,作为预科生,她计划先在各个院系探索与了解。“我非常喜欢北大预科的设置,我可以不用着急选择未来的专业,而是可以沉下心来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谈及未来,她眼里闪烁着孩童般的憧憬:“要把每个汉字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多交些中国朋友;还要把没去过的中国城市都走一遍,更要尝遍各地美食,遇到新的舌尖上的惊喜。”这个在多元文化土壤里生长的姑娘,正带着对汉语的赤诚热爱,在燕园的晨光里,写下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专题链接:燕启新程2025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